民主先驱孙中山及其精神遗产 |
作者:hncsmg 发布时间:2009/4/24 |
民主先驱孙中山及其精神遗产
康镇麟
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为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为国家的统一和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1953年毛泽东在谒拜中山陵时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于1987年指出,孙中山放弃西方资本主义而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是促成北伐战争胜利的关键原因。1996年,江泽民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大会上,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并列为20世纪中国的三位伟人。并说:“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2005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孙中山逝世80周年时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对他怀着崇高的敬意,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
孙中山的伟大人格、先进思想和革命功绩是中国人民的典型,是中国人民都应该追念和学习的。孙中山给我们留下了大批精神遗产,其所提出的“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统一祖国,就是要促成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振兴中华,就是要实现祖国的现代化、实现全民全面小康、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孙中山未能目睹这一理想的实现,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他的革命遗志成为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理想,他的革命奋斗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一起拼搏的动力源泉。
一.与时俱进的典范
孙中山的一生,经历着一条光辉而艰巨的道路,他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者进而成为社会主义力量的真诚朋友。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进步,坚持革命,越到晚年越坚决。早在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时期,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就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中国民主革命的准备时期,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以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纲领,这宣告了改良主义政治运动和农民自发性反抗斗争时代的结束。而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民主精神的高涨。在辛亥革命以后的十年内,孙中山领导了反对袁世凯,反对陆荣廷、陈炯明、沈鸿英、杨希闵以及反对吴佩孚、段祺瑞等封建军阀的斗争。在这一系列的斗争中,尽管反革命阵营时分时合、分合不定,而孙中山依然是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在一封私人信件中说:辛亥革命后十余年来,“少数为民请命之党人,陷于孤立无援之苦况,而官僚与盗贼遂从而齮龁之,曾不须臾”。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固然没有迫使孙中山放弃民主主义的旗帜,但他内心的痛苦是不言可知的。
在绝望里,孙中山遇到了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和以毛泽东为代表而创立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孙中山不顾国民党党内顽固派的反对,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对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这奠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孙中山又一个伟大的历史功绩。正如毛泽东所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二.民主共和的先驱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诸多方面都是超越前人,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毛泽东评价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孙中山具有洞察世界风云的远见卓识。在席卷世界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风潮中,封建专制制度面临着覆灭的厄运,民主共和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他亲笔大书:“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坚信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必将取得成功。他曾预言:“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
在孙中山所创立的民主共和体系中,民权主义作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的核心,是孙中山反对封建专制、进行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也是他政治思想中最有光彩的一部分。他的民权观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大有高屋建瓴之势,他说:“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并明确宣告:“夫中华民国国者,人民之国也。君权时代大权独揽于一人,今则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是四万万人民即今皇帝也。”在孙中山看来,专制与共和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专制是“大权独揽于一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共和则是“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孙中山强调,平等自由是人民应享有的权利,要使广大人民摆脱被奴役、受愚弄的命运,真正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就必须提倡民权,必须“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人民直接行驶选举、创制、复决、罢官四权。并强调指出“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孙中山为民主共和梦想的实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所提出的“权能区分”的政体思想、五权宪法的法制思想以及分三期(军政、训政、宪政)建设中国民主政治的思想,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健全提供了历史借鉴,也为当代我国民权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平等博爱的表率
孙中山的博爱,即“我汉人同为轩辕之子孙,国人相视,皆伯叔兄弟诸姑姊妹,一切平等,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休戚与共,患难相救。”这种博爱不仅表现在他的宽容广大的胸怀,而且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道德。他说:“民生主义,是图四万万人幸福的,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据刘望龄教授辑注的《孙中山题词遗墨汇编》统计:在他收录的299件遗墨中,书写“博爱”的有49件,题赠“天下为公”和“大同”的有40件(内中一件恭录《礼记•礼运》大同篇全文),两者合计共89件,占所辑遗墨总数的29%。可见中山先生对大同博爱向往之深、追求之切。
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孙中山就向全体人民庄严宣布:“自法兰西人权宣言出后,自由、平等、博爱之义,昭若日星”,中国人民应当“咸属平等”,“务使博爱平等之义,实办推行。”随之发布了一连串的革除封建专制等相关旧制度的法令文告,把平等、自由、博爱视为打倒封建王朝之后的崭新的社会文明建设。“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孙中山的一生,始终为追求博爱精神而奋斗。在对民众的多次演讲中,他反复宣讲博爱之精神,赋予这“博爱”以更新的时代内容和色彩。
今日南京中山陵的石碑坊横楣上,正镌刻着两个镏金大字:博爱。字体浑厚敦实,开阔舒展,象征了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自由、平等、博爱”,在中山先生那个时代,所遭遇的却只有被亵渎和践踏。于是他只为求得民族的自由和平等,就付出了一生全部心血。在他不倦的政治斗争中,为民族的“自由平等”,最终代之以“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一生始于对中国人民苦难的同情,当医生以行“救人之仁”,随着他“上书李鸿章”以求行“救世之仁”,再到他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以行“救国之仁”的思想升华,爱国主义精神,终于在他的思想中发出最夺目的光华;他的“博爱”,也赋予了最强烈的时代特征。
四.和平统一的“国父”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是他的精神遗产中的瑰宝,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炎黄子孙神圣的历史使命,也成为我们两岸中国人共同的追求和责任。孙中山明确指出,谋求国家统一只有用兵力去征服和用文治去感化这两种道路,也就是只有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两种方式,但他主张国家统一最好采用和平方式。1923年1月,他在《和平统一宣言》中说:“文窃以为谋国之道,苟非变出非常,万不获已,不宜轻假兵戎,重为民困。”并且孙中山明确指出,我所主张和平统一的办法,是召开一个国民会议。
近几年虽然两岸关系一直比较紧张,但是“和平”一词出现的频率却越来越多。共产党一贯主张“和平统一”,新一届领导人也提出“和平发展”战略。2005年1月28日,贾庆林在纪念江泽民同志《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发表10周年时再次重申:“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在台湾岛内,国民党2004年8月提出“民主、和平、新台湾”的“现阶段基本论述”;亲民党于2004年10月间,发起推动“两岸和平促进法”立法;岛内众多的民间组织高举和平大旗,反“台独”、反军购;就连对岛内外紧张局势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台湾当局领导人也声称,其当选连任是“两岸和平新时代”的开始,还声称要拟定“两岸和平发展纲领”,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等等。显然,“和平”一词可谓有关各方在主张上最大的“公约数”。如今,“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已成为大多数两岸民众的共同认识,而且使得台海局势从剑拔弩张趋向谋和平、谋和解、谋合作、谋统一,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认同。
孙中山,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更是一位充满魅力的血性男人。他的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及"以人为本"的博爱、平等之观念,还有他在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性和坚韧性在他的整个人生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孙中山虽仙逝81周年,但他的伟大人格、先进思想和革命功绩永存人间。我们永远怀念他——孙中山。
|
上一页:永恒的记忆 下一页:略谈孙中山先生的治学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