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故事系列之十五] 王正相:跟李默庵将军坚守九岭 |
作者:刘琳 周利和 发布时间:2014/12/3 16:54:17 |
镜头里的抗战老兵 王正相:跟李默庵将军坚守九岭
2013年,王正相用军礼为我们送别。
2014年王正相在家中。
王正相全家福。
●文字记录 刘 琳 摄影 周利和 采访老兵王正相,很忐忑。两年多来看望老人多次,也断断续续了解他一些经历。但老人年岁已高,记忆力衰退、耳失聪、眼白内障,担心老人无法完整讲述60多年前经历过的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 老人的家坐落在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赤马湖。车停在老人的家门口,堂屋的门敞开着,但不见王老的身影,心中泛起一丝不安。顺着堂屋过道走进里间的一间小屋,老人弓着背,把头深深的埋在膝盖上。我们进来的声响,他完全没感觉到。我轻轻摇了摇老人的肩膀,他疲惫地抬起头,那是张怎么样的面孔啊——满是皱纹的额头上散乱地粘着几许华发,双眉全白,憔悴的双眼满是沧桑。这还是我三个月前看到的老人吗?前年去慰问老人还在地里劳作,去年老人开始变得木讷。今年老人只能坐在躺椅上望望天看看地。真老了,那位曾经跟随李默庵司令的英俊中尉军官一去不复返了。这一刻我明白了:麦克阿瑟的“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话虽励志,但事实是:老兵不但会死,而且已凋零…… 九十四个春秋走过,对往事的回味,老人已没了激情。说家常也没了兴趣,慈祥的眼睛只会盯着曾孙跑来跑去。今年7月,著名画家、设计师、北京市民革党员川三先生和青年书法家子凡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浏阳民革党员周利和先生拍摄的抗战老兵王老的一张肖像,被王老那张沧桑的脸感动、震慑了,当场决定前往拜访老人。川山先生准备用老人的肖像为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创作一幅油画。我们问:“湖南幸存的抗战老兵还有八九百位,为什么独对王老感兴趣?”川山说:“因王老的历程,还有那张写满故事的脸。”那天川三送了老人慰问金,子凡书写了书法“军魂”。 在孙子的翻译下,我们一起翻开了老人尘封了七十多年的历史:老人出生浏阳沙市镇,父亲是当地的绅士,在长沙县双江镇都买有田地,所以土改家里是富农。自小上学就读于长沙县金井,后读于浏阳县浏阳市龙伏焦桥的石山书院,因学习成绩很好,家道还算殷实,浏阳北乡又特别重视教育,父亲送他到长沙河西磨石桥的孔道中学上学,十七岁回乡当老师,四年的教学,老人和孩子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也培养了不少农家的孩子走出乡村。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国,开始老人的家乡是宁静的,后来日本人打到湖南,在老人的家乡烧杀掳抢,无恶不作。当时按乡规老人兄弟两人必须有一人抽壮丁,父亲用四十担谷顶了一个名额。那时老人已结婚,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但夫妻过得倒也恩爱。可是鬼子实在是太可恶可恨,街坊四邻经常手无寸铁的被鬼子活活打死烧死,奸淫妇女时有发生。老人记得鬼子在社港,沙市,北盛等地方天天制造血案。四乡邻里鸡犬不宁。有一天一亲戚来家说,鬼子进他们村,百分之八九十的耕牛,猪羊,粮食被席卷一空。一百多人的村子里被鬼子无辜杀害的竟有二十多人,抓走的青壮劳力也没有放回来。鬼子还将亲戚的杂货店洗劫一空。最后一把火将杂货店烧得干干净净。八十岁的老奶奶没来得及逃走被活活烧死。作恶后还在亲戚家的水井水缸里大小便。鬼子这些暴行气得老人浑身发抖。这个晚上,21岁的王正相决定去当兵,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杀鬼子,为乡亲们报仇雪恨。 他投的是李默庵的部队。湘鄂赣边区挺进军,姑父汤松崖在挺进军里做军医,是当时有名的医生。经姑父介绍到了挺进军总指挥部军需处当文书。姑父的儿子汤独轻也在军需处。处长叫陈根希,科长是雷勋章。战友王建林是湘乡人,李含辉是江西吉安人,雷科长是永安人,每天的任务就是发放军需物资。天天加班,很累但特别充实,因为有文化,长官李默庵很器重,还专门给他配了一匹马。李将军是黄埔一期学生,个子不高但名声很大。副总指挥王敬修很会带兵,也爱兵如子。指挥部驻扎在江西漫江。说起长官李默庵老人津津乐道。1940年李默庵任湘鄂赣边区挺进军总司令,下辖第一、四、五、六共四个挺进纵队。并兼任湘鄂赣边区战地党政委员会主任委员。 那几年每天就是打仗。在江西修水吉安那一带和鬼子浴血奋战。记得日本鬼子那一次打九岭打得好惨,死了好多人。我们配合主力部队在李司令的率领下坚守九岭,就是没让他鬼子打过来。老人说他不明白日本兵里面怎么还会有蒙古人,台湾人,还有中国的伪军。日本人那时候很怕抗日的,每次抓到抗日的,不管是国军还是共产党或者地下党的,他们都砍头挂在城门口示众,他们的目的就是告诉所有人,这就是抗日的下场。但是他们越是这样抗日的高潮越浓。大家都只有一个心愿为战友,为亲戚,为老百姓报仇。还有谁都不愿意当俘虏。所以战场上每天都热火朝天。群情激奋,对打鬼子没有一个心慈手软。早上起来说杀鬼子,晚上睡觉也就合计着怎样更多的杀鬼子。 老人因为作战有功,被李默庵将军指名就读于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挂名中央军校。老人记得去祁阳读军校和李将军同行,还去长沙县北山李将军老家住过一晚。李将军的老屋很壮观。有一道桥还有水池子,李将军和夫人都对部下很好。 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漫江举办的学习班。西干班自1940年夏从湖南祁阳迁到修水漫江,至1941年8月离开修水的一年零四个月。开办3期,培训学员4200余人。“为什么办这个班?游击战可是解放军的看家本领?”我忍不住问。老人说:“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后,蒋介石在衡阳南岳召集第三、第九两个战区的各集团军正副总司令和参谋长开会。当时任长沙八路军办事处参谋长的叶剑英也出席了这次军事会议,并介绍了游击战略战术的战略地位。蒋介石也总结了过去只用正规战术作战失败的教训,认为必须发展机动的游击战,以为补救。” 学校大门上写着“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等联语与横幅。老人每天学习孙子兵法,操练野外作战实战演习。学科以政治为主,术科以游击战略战术为主,讲授游击纲要、步兵操典、野外勤务;还有爆破、搜集情报、伪装等。军事课除课堂教学外,还去“打野外”进行战地演习和实弹射击。学校不分科,老人学得很认真。经常得到学校的表彰。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部队,山城一片沸腾,乡亲们扬眉吐气、奔走相告:日本鬼子投降了!我们胜利了! 游行队伍沿着狭长的石板街而上,家家店铺悬挂国旗,户户居民燃放鞭炮,人们欢呼雀跃,拍手称快,整个县城从早到晚一片欢腾。 不久,老人却生病了,并得很奇怪,吃不下睡不着,头发都掉光了。老人只能请假回家。更奇怪的是回家以后什么药也没吃,病竟然好了。老人回乡已是中尉军衔。老人口齿不清的笑着说:“我身上背着的是斜皮带呢!”中国人不做亡国奴,拼命在沙场。老人的笑很感人。 回乡后老人继续教书,没参加内战。解放后生了两个儿子,可惜都去世了。带了个孙子。1995年儿子去世祖居也坍塌了。老人和老伴跟随孙子到了长沙郊区。孙子工厂打工,老人种菜卖。孙媳妇养猪带小孩。老伴不幸得病去世在泉塘的出租屋里。那一年老人七十五岁, 说到这里,老人声音哽咽、眼眶盈满泪水。他说:“我投军抗日,对得起国家,但对不起家人,为了抗日我害了子孙后代从小没书读没饭吃,我无力抚养他们,让他们吃尽了苦,现在他们过得也不好,还要抚养我。”我们不停安慰老人,都很难过。仔细看着老人心很沉重。驼背老人我也见过,但从没有见过像他这样驼得如此厉害。上半身从腰部向前弯曲着,腿和上半身几乎是一个直角,他一手撑着拐杖,一手背在身后,缓缓往里屋移去,我们立刻跟了过去,他走到锈迹斑斑的桌前,颤颤巍巍从口袋里摸出一把钥匙,打开抽屉,抽屉里整齐地摆放着叠好的今年6月21参加“浏阳籍抗战老兵集结号”活动的绶带和纪念章,最底下还压着一张老人年轻时的但已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中的年轻人俊朗魁梧,足足有175CM的个头,很难与眼前的这位不足150CM的孤弱老人联系在一起,老人双手抚摸着他珍藏的宝贝喃喃自语: “没想到临近人生终点的时候,还能得到如此的荣誉,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 老人对着堂屋墙中的《军魂》凝视许久。孙子接着说:“2009年,我打工的工厂搬迁到浏阳永安。89岁爷爷又跟着我们到永安坪头继续租地种菜。爷爷一生很好强,他坚持一定要用打工的钱帮助我们再建一栋房子。”到2012年,老人92岁了,他要求回老家赤马湖畔建房子。他担心客死他乡。房子建好后,老人一天也没有耽搁,一个人将外出打工抛荒的农田全部整理好。佝偻不到一米五的身躯每天挑粪下田种水稻,种红薯,还一个人养了19头猪,2013年,老人开始走不动了,但还是一个人种了1.2亩黄豆,孙媳妇也在外面辞工回家照顾老人。今年,老人终于走不动了,九十四岁的老人每天只能坐在门口的藤椅上,生命对于老人越来越脆弱。“我们一直没有好好听爷爷说过关于他的故事。年轻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他不敢说。后来因为忙于生计又没有时间说。再后来,爷爷记忆模糊,已没法连贯记起当年往事了,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好好地整理老人家的一生了”孙子语气中充满着遗憾。 岁月有恒,曾经的沧海桑田峥嵘岁月都离老人渐渐远去。那个骑在高头大马上的青年中尉变成了眼前颓废的孤独老人。战场上留下的伤病、三十年的山里锯木头已将老人折磨得凄凄然然。94个春秋走过,不管是桃花洞金良学校教书先生的儒雅,抗战时期的英武军官,还是老年丧子丧媳的悲痛凄凉都没有摧毁老人。但岁月的无情,孙媳的失业,孙子打工怕得矽肺职业病的担忧,还有12岁重孙子的健康、学习都是老人不舍的情结。 临走前,我们问老人“打仗好,还是和平好?”王老立马答道:“当然和平好,有吃有穿的。但是日本鬼子还来欺负我们,我们就还击,这次我们一定要好好打,上次虽然日本投降了,但我们的损失也不小,现在中国强大了,不用怕。这次我们不在我们的国土上打,要到鬼子的国土上去打,让他们也体会体会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伤害。” 告别时,老人执意把我们送到门口。汽车启动一霎那,老人肃然抬起手双脚并立、挺直身板,行军礼与我们告别。车行许久,老人军礼时难以伸直的手指,沧桑的泪,定格在我一生的记忆中……
|
上一页:·[老兵故事系列之十七] 通讯兵向心桂:拼命保障线路畅通 下一页:[老兵故事系列之十六]陈晏题:活捉6个日本鬼子 |